
在《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关于燃烧的基础知识中,气体燃烧因其独特的火焰传播特性,成为火灾迅速扩展甚至引发爆炸的关键因素之一。掌握其传播机制,对于建筑防火设计、工业场所防爆及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气体燃烧的火焰传播主要依赖于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并以链式反应的形式向前推进。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点火源引燃局部区域,释放的热量加热邻近未燃混合气,使其温度升高至着火点以上,从而实现火焰的持续传播。这种传播速度在封闭或半封闭空间中会显著加快,尤其是在有风力或通风系统影响下,可能形成高速湍流燃烧,极大提升火灾蔓延速率。
根据教材内容,预混气体的火焰传播可分为层流传播和湍流传播两种模式。层流条件下火焰平稳推进,常见于小口径管道;而湍流状态下,由于气体混合更剧烈,火焰表面积增大,燃烧速率成倍增长,极易导致压力骤升,诱发爆燃或爆轰。例如,在天然气输送管道中一旦发生回火,就可能由普通燃烧演变为破坏性极强的爆轰波。
在消防工程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性。《建筑防火通用规范》要求,在使用可燃气体的场所应设置阻火器、火焰探测器和紧急切断系统,以阻止火焰沿管道逆向传播。同时,在厂房布局设计中需避免形成密闭积聚空间,并合理布置泄爆面,确保一旦发生燃烧能有效释放压力。
此外,在性能化防火评估中,常采用FDS等软件模拟气体火焰的传播路径与速度,为疏散时间判定和消防设施配置提供依据。因此,深刻理解气体燃烧的传播机理,不仅是考试重点,更是实战中防控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核心能力之一。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按燃烧物形态分类——气体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