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程中,气体燃烧按混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这是理解可燃气体火灾行为的基础知识点,也是制定有效防火措施的关键依据。
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口或泄漏点逸出后,在空气中边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过程。其典型特征是燃烧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反应区域集中于可见火焰表面,如家用燃气灶、火炬燃烧等均属于此类。由于燃料与氧化剂并非预先混合,因此一般不会发生爆炸,只要控制好泄漏源和通风条件,风险可控。
而预混燃烧则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在点燃前已充分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遇火源后迅速燃烧甚至爆燃。根据混合程度不同,可分为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其燃烧速度快、火焰传播剧烈,极易引发压力骤增,造成爆炸事故。例如,煤气管道内气体泄漏并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被静电火花引燃,就可能产生破坏性极强的爆轰现象。
从消防角度看,预混燃烧的危险性远高于扩散燃烧。因此,在工业场所设计中必须严格防止可燃气体在设备或建筑内部积聚形成预混环境。按照《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相关要求,易燃易爆气体使用区域应设置强制通风系统、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防爆电气设备及泄压设施,以杜绝预混条件的形成。
此外,在火灾模拟与性能化设计中,需对两种燃烧模式进行精准识别与建模。例如,在大型石化装置火灾评估中,若误将预混燃烧当作扩散燃烧处理,可能导致泄爆面积计算不足,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准确区分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的机理与表现,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更是指导现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重要理论支撑。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按燃烧物形态分类——气体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