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高级经济师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验。工作满意度一般指单个员工的态度,而士气通常用于描述整个群体的满意度。

1.工作满意度的特点

• 整体性和多维性:员工对工作的一种整体态度,也是对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 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

• 环境的影响

2.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 适度的工作挑战性:工作挑战性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倒U形关系。

• 公平的待遇

• 良好的工作环境

• 和谐的同事关系和上级关系

• 周边的群体氛围

• 员工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 员工的人格特征

(二)工作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1.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模型

• 因素模型:将工作分解为许多因素,分别考查员工对每一因素的满意程度。而员工的总体满意度是由员工对每一因素的满意度累加而得的。

• 此模型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多维的,包括对薪酬、工作条件、组织规定、同事、独立性、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满意度。

• 使用这种模型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不要遗漏重要的因素,否则会导致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片面性。

对不同的员工来说,不同因素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有差异。

2.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模型

• 差异模型:考查员工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将员工的工作“理想工作”相比较。

• “理想工作”:是指员工认为工作应该是怎样的,期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3.工作满意度的均衡水平模型

• 均衡水平模型:每个员工都有其典型的工作满意度水平,称为均衡水平。 工作中的情境因素或某些事件可以暂时改变员工的满意度水平,但满意度最终还会回复到均衡水平,也就是说,工作中的各种事件只是使员工的满意度在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的关系

1.工作绩效

• 高的工作满意度会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高的绩效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 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大于工作绩效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

2.组织公民行为

• 组织公民行为:员工作出对组织的生存和高效运作起到非常积极作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又不是员工职责范围之内的,因而不能得到组织在薪酬上的回报。

•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的工作行为。

• 员工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 在履行一般性工作时显示出高度的责任心;

• 在疑难问题上进行高水平的发明创造;

• 自愿承担额外的工作;

• 与其他员工分享自己的资源等。

3.反生产行为

• 反生产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作出的有损组织及相关成员合理利益的消极行为,包括拖延、偷懒、造谣、偷窃公司财物等。这些反生产行为具有消极性、故意性、隐蔽性等特征,给组织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消极影响。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属于最为严重的反生产行为。

• 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常常会表现出反生产行为。

4.安全行为

• 工作满意度可以提高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行为。

• 员工的安全行为是组织安全生产的核心要素,包括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个方面。

• 安全遵守行为包括遵守安全操作程序、注意安全防护、检查安全设备等,而安全参与行为包括参加安全培训、 安全会议、应急演练活动等。

5.离职率

• 高的工作满意度与低的员工离职率相联系。

6.缺勤和迟到

(四)员工对工作不满的表达方式

• 员工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可以从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积极还是消极两个维度分为四类:

• 辞职(破坏性和积极的)

• 提建议(建设性和积极的)

• 忠诚(建设性和消极的)

• 忽视(破坏性和消极的)

04-29
工作投入度
工作投入度

(一)工作投入度:体现了员工对工作的浸入程度,是个人与工作角色的有机融合,也称敬业度。

(二)工作投入度的影响因素

1.组织方面的因素

• 积极的组织支持,如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 高层领导的领导行为,如魅力型领导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投入度水平;

• 直接主管的支持;

• 良好的团队氛围等。

2.工作方面的因素

• 工作参与度;

• 工作挑战性;

• 工作控制感;

• 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 待遇与福利;

• 职业发展机会;

• 工作环境等。

3.个人方面的因素

• 人格特征:有主动性人格特征的员工,工作投入度水平较高;责任心高的员工,工作投入度水平也较高;

• 情绪特征:有乐观、积极情绪特征的员工,工作投入度水平相对较高。

(三)工作投入度的影响后果

• 员工的投入度越高,组织的绩效和利润率就越高;员工的离职率越低,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越高。

• 相比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工作态度指标,工作投入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力最大。

(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度调查

1.调查的意义

• 监控满意度和投入度

• 改善沟通

• 释放情感

• 确定培训需要

• 规划和监控新的方案

2.调查的步骤

• 确定满意度和投入度调查目的;

• 获得最高管理层和员工的支持;

• 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调查工具;

• 实施调查;

•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调查结果反馈;

• 员工和管理者共同制定,改进的行动计划,并加以实施。

04-29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及内容

• 组织承诺:是员工认同组织,并愿意继续积极地参与其中的程度。

• 组织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因素。

• 情感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程度,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而产生的,而非因物质利益回报。

• 继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或回报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

• 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

(二)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 影响情感承诺的主要因素:工作的挑战性、职业的明确度、目标的明确度、目标难度、管理层对新观点和新思想的接纳程度、同事间的亲密性、组织的可信任度、组织的公平性等。

• 影响继续承诺的主要因素: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受教育程度、改行的可能性、福利因素、在本地居住时间的长短、换工作的容易程度等。

• 影响规范承诺的主要因素:组织对规范的要求程度、员工个性特点等。

(三)组织承诺的影响后果

• 组织承诺高的员工通常表现出高的工作绩效,良好的出勤记录,更愿意坚持公司政策,离职意向较低。组织承诺是预测员工离职率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 与继续承诺、规范承诺相比,情感承诺更为重要,对上述工作行为的影响也最为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继续承诺可能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继续承诺高的员工可能随时准备着跳槽,有明显的功利之心。

04-29
人格及其决定因素
人格及其决定因素

• 人格: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 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的,而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04-29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主要观点: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 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于非意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就是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的冲突。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的方式的不同。

• 弗洛伊德描绘了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超我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2024122814432343309320_人格(一)

• 人格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前提。

(二)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马斯洛,霍尼

•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 个人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自我实现的驱力有时会与获得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发生冲突,尤其在个体觉得必须服从某些约束或先决条件才能得到认可时。

(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 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渗透于人格以至于影响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特质。

• 核心特质: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

• 次要特质: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且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 观点: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是由统我组织起来的,统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四)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 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


表1-1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特质

人格特质具体特性

乐群性

热情与合群(高分代表温情、合群,低分代表孤独、冷淡)

聪慧性

有才华,善思考(高分代表智慧和有才识,低分表示迟饨和学识浅薄)

稳定性

面对现实时的自我能力(高分代表成熟、镇静,低分代表易激动、易烦恼)

支配性

好强与固执(高分代表好强,低分代表顺从)

兴奋性

轻松和兴奋(高分代表热心、健谈,低分代表审慎、冷静)

有恒性

有恒和负责(高分代表谨慎、固执,低分代表苟且、敷衍)

敢为性

冒险和少顾虑(高分表示鲁莽,低分表示畏怯)

特质

人格特质具体特性

敏感性

娇生惯养和感情用事(高分表示敏感、优柔寡断,低分表示理性、沉着)

怀疑性

怀疑和固执己见(高分代表多疑、善嫉妒,低分表示易信任他人、随和)

幻想性

幻想与任性(高分代表豪放,低分代表妥善处理)

世故性

机灵与世故(高分表示世故、圆滑,低分表示直率、朴实)

忧虑性

忧虑与抑郁(高分表示焦虑不安,低分表示安详自在)

实验性

自由与激进(高分表示敢于批判,低分表示保守、尊重传统)

独立性

自立自强(高分代表自负、自决,低分表示依赖群体、合群)

自律性

自律严谨(高分代表克己自律,低分代表不顾大体、易产生矛盾冲突)

紧张性

激动与进取(高分代表紧张、兴奋,低分代表心平气和)

(五)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 艾森克用传统实验心理学方法研究人格,把对人格的研究从对特质的分析转向对人格维度的分析

内外倾

人格基本维度

外倾不易受外界影响,爱交际、喜欢刺激冒险、做事粗心、爱发脾气。

内倾易受外界影响,喜静,做事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极少发脾气。

神经质

个体情绪稳定程度

情绪不稳定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情绪稳定不易焦虑,容易克制自我。

精神质

个体倔强程度

精神质高:倔强固执、凶残强横,喜欢愚弄和惊扰他人。

精神质低:对人和善、温柔。

六)“大五”人格理论

• 科斯特和麦克雷等人提出。

1-2 “大五”人格模型

因素

双极定义

神经质性

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

外向性

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 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开放性

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 简单的、肤浅的、传统的

愉悦性

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 冷漠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严谨性

有组织的、负责任的、谨慎的 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七)“大七”人格理论

• 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持续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适应环境的行为被保留下来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

表1-3 “大七”人格维度及其含义

因素

含义

外向性

活跃、合群、乐观

人际关系

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

严谨、自制、沉稳

智慧

才智、坚韧、机敏

情绪性

耐性、直爽

善良

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

自信、淡泊

04-29
智力
智力

(一)智力的概念

• 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 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不同智力维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越是处于组织中高层次的职位,越需要具备高的智力。

(二)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4

• 斯皮尔曼:分为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G因素和某种S因素共同作用。

• 瑟斯顿:确定了 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 吉尔福特: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认知等)、内容(如语义、行为等)、产品(如关系、门类等),三者构成一个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

• 加德纳:归纳出8种智力,即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

04-29
能力
能力

•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或在特定职位上获得优异表现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结构。

(一)麦克里兰的胜任特征

• 成就动机: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

• 服务意识:满足他人的需要

• 管理才能:为他人创造条件使其有成长的机会

• 认知能力: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

• 个人效能: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

• 其他能力:职业现身精神,有远见,社会亲和力……

(二)威尔逊的胜任特征

• 具有预测变化的能力:领导者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拔,富有耐心。

• 可以寻求支持:领导者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

• 驱力水平较高:领导者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 有些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能力有关的特质可分三类:

• 核心特质:个体动机和一些人格特质,最难发展起来

• 自我特质: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也比较难

• 表面特质: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最容易发展

04-29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达尔文认为人的7基本的情绪: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 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 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 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而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因为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了它的原始形式。

04-29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

•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积极和消极情绪、增力和减力情绪、肯定和否定情绪。

• 情绪的两极性划分

• 根据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

• 根据紧张度:轻松和紧张

• 根据激动度:平静和激动

• 根据强度:一般和极端

04-29
情绪的表现一表情
情绪的表现一表情

情绪的表现---表情

• 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 即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

• 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人情绪状态的。

• 仅仅依靠表情来判断人的情绪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人情绪的判断必须与其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

04-29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

• 按照情绪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 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

• 激情: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 应激: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生理激活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

04-29
情绪的基本理论
情绪的基本理论

情绪的基本理论

• 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身体的反应,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

•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个体对生理唤起的评价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04-29
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一)态度的定义

• 奥尔波特: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 克里赫: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建构,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

• 弗里德曼: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定义。

(二)态度的成分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

• 认知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

• 情感: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 行为倾向: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04-29
态度形成的理论
态度形成的理论

态度形成的理论

•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 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

•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04-29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 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不等于行为。

•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 时间因素: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 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 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 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04-29
态度改变的理论
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 海德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过渡。

2024122814432343309320_态度与行为

举例: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1)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2)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024122814432343309320_态度与行为

举例:你为了健康在戒烟,当你的好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抽了一支,这时你戒烟的态度和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认知失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某种行为(如戒烟) 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 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不再戒烟)

• 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抽一支烟对戒烟影响不大)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抽烟心情好,心情好比戒烟对健康更重要)

• 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抽烟不是本意,实在没办法)

• 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坚持戒烟,不再抽)

04-29
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说服者的因素

• 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是否可靠。

(二)说服信息的因素

• 差距因素: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

• 恐惧因素: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

• 信息的呈现方式: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信息的效果最好,听觉信息的效果次之,书面信息的效果最差。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

• 被说服者的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

•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少,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

• 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

• 被说服者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 被说服者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而处在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

04-29
偏见
偏见

• 偏见: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

• 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指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

克服偏见的方法:

• 对抗刻板印象:通过有意识地抛弃或转移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象的个人特性上。

• 平等接触:增加个体之间的平等沟通有利于人们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原有的看法。

•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偏见是后天习得的,要减少偏见,可以从减少学习偏见的机会入手,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对个体的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

04-29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哦
考试圈子
  • 经济师学霸君微信

    233网校官方认证

    请扫码添加

    请注明:地区+专业+目的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拉入相应群,未注明可能拒绝

  • 初/中/高级经济师微信交流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请扫码添加

    按要求填写备注卡以便审核进群资格,邀请进群,未填写无法推荐群。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